023-47629559
Press Inquiries
新闻咨询

2025年中药材产地加工新规:对烘干设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来源: | 作者:重庆达尔斯机械 | 发布时间 :2025-10-17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10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2025年版)》正式实施,这项新规对中药材产地加工环节中的烘干设备提出了系统性技术升级要求,标志着我国中药材质量管控从种植端向初加工环节深度延伸。根据规范要求,未来中药材产地加工将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的烘干模式,这对传统加工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温控精度与均匀性成为硬性指标
新规首次明确要求烘干设备必须具备±2℃以内的温度控制精度,且箱体内温度均匀性偏差不得超过3℃。以根茎类药材为例,过去普遍采用燃煤热风炉进行粗放烘干,温度波动常达10℃以上,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而新规实施后,设备需配备高精度PID温控系统和多点温度监测装置,确保如黄芪、党参等药材在60-65℃烘干过程中受热均匀。河北省某中药材合作社的测试数据显示,采用符合新规的设备后,黄芪甲苷含量较传统方式提升12.3%。

二、能源结构迎来强制性转型
文件明确规定,2026年1月1日起,新建中药材加工厂禁止使用燃煤、燃油等污染型热源,现有设施需在2027年底前完成清洁能源改造。这一要求直接推动了空气能热泵、太阳能-电能互补等新型烘干技术的普及。云南省文山州的三七加工企业已率先进行改造,采用闭式除湿热泵系统后,能耗成本降低40%的同时,二氧化硫残留量从原来的150mg/kg降至5mg/kg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新规鼓励光伏一体化烘干房建设,对采用可再生能源的设备给予最高30%的购置补贴。

三、智能化监测系统成标配
根据《规范》附件3的技术参数,所有产能超过1吨/批次的设备必须配备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实时记录并上传温度、湿度、风速等20余项参数至省级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山东某设备制造商推出的第五代智能烘干机,已实现通过手机APP远程调节烘干曲线,当检测到当归等药材含水率降至13%时自动停机,避免过度干燥。这种全程可追溯的加工模式,使得甘肃岷县当归的霉变率从往年的8%降至不足1%。

四、材质安全标准全面提升
新规参照食品级要求,规定直接接触药材的设备内胆必须采用304以上级别不锈钢,禁止使用含塑化剂的保温材料。特别对浙贝母、金银花等易吸附异味的品种,要求风道系统具备食品级防污染设计。检测发现,传统竹木烘干架存在霉菌超标风险,而符合新规的不锈钢多层网带式烘干机,其微生物污染风险降低90%以上。此外,设备焊接处必须做抛光处理,防止药材纤维残留滋生细菌。

五、分品种定制化方案受推崇
技术规范首次按药材属性细分烘干参数:果实类(如枸杞)要求阶梯式升温,叶类(如银杏叶)需强制配备风速调节功能,而动物类药材(如全蝎)则要求配备异味处理装置。安徽亳州某企业开发的模块化烘干系统,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托盘和风道组件,可满足82%的中药材品类加工需求。这种柔性化设计使得设备利用率提升60%,尤其适合多品种轮作的产区。

六、环保排放指标大幅收紧
烘干尾气处理被纳入重点监管范畴,要求颗粒物排放浓度≤20mg/m³,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限值压缩至原有标准的1/5。浙江磐安县的中药材加工集群已集体安装静电除尘+活性炭吸附装置,监测显示周边PM2.5浓度同比下降37%。更严格的是,新规要求设备噪声白天不得超过65分贝,这对传统轰鸣的燃煤烘干房形成直接淘汰压力。

行业专家指出,这些变革将促使中药材加工设备市场在未来三年迎来200亿元规模的更新换代需求。但同时也面临现实挑战:西南山区的小型加工户反映,符合新规的设备初始投资高达8-15万元,即便有补贴政策仍感压力。对此,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共享烘干中心"等新型服务模式,通过设备租赁、代加工等方式降低准入门槛。可以预见,这场由政策驱动的技术升级,将从根本上改变"田间地头晒药材"的传统景象,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