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中药材烘干的标准化流程及技术要点,综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
一、预处理阶段
采收时机
择晴天露水干后采收,茎叶类保留侧枝完整性(如藿香)
根茎类(如地黄)需秋季采挖,确保有效成分含量峰值
清洁分选
冷水冲洗去除泥沙(流动水最佳),轻柔沥干表面水分
剔除病虫害、霉变部分,按大小分级(影响切片均匀性)
切制处理
根茎类(白芨/北沙参)切2-3mm薄片
茎秆类(藿香)切3-5mm段状便于水分扩散
二、干燥工艺流程
第一阶段:预热排湿
温度控制:30-40℃(避免高温导致表皮硬化)
操作要点:
药材铺层厚度≤3cm(白芨为例)
开启强排湿模式,湿度降至40%以下
时长:2-3小时(视药材含水量调整)
第二阶段:中温脱水
温度阶梯:
叶/花类:40-50℃(保留挥发油)
根茎类:55-65℃(加速结合水蒸发)
关键技术:
每小时翻动1次(防粘连)
每2小时排湿10分钟(维持湿度<30%)
第三阶段:高温定形
温度提升:
肉质根茎(地黄/桂皮):65-75℃
富含淀粉类(葛根):≤70℃防糊化
终点判断:
手折易断无柔韧感(含水量≤12%)
断面呈固有色泽(如白芨断面胶质透明)
三、干燥技术分类应用
干燥方式 适用药材类型 优势/局限
热泵烘干 高价值药材(人参/虫草) 精准控温±1℃,节能50%
网带式烘干 大批量茎叶类(藿香) 连续作业,日均处理量>500kg
真空冷冻 热敏性花类(菊花) 保留挥发性成分,但成本高昂
阴干法 芳香类(薄荷/番红花) 避免暴晒致挥发油损失
特殊工艺:
蒸制预处理:地黄蒸20-30分钟灭活酶防褐变
红外辅助:加速多酚类物质稳定(适用于丹皮)
四、干后处理与储存
冷却降温
出烘房后摊晾至40℃以下再包装(防返潮结露)
分级包装
按色泽、完整度分级(如桂皮分级储存)
真空/充氮包装(含糖量高者必备)
储存条件
药材特性 储存方式 有效期
易虫蛀根茎 密封容器+花椒驱虫 ≤2年
挥发性花叶 避光罐+干燥剂 1年
贵细药材 冷藏(4℃)防氧化 3年
关键注意事项
温度禁忌:
维生素C类(五味子)>90℃将破坏
苷类(苦杏仁)需<60℃防酶解
变质预防:
日均翻晒3次的药材霉变率降低80%
湿度监控>65%需启动除湿系统
现代烘干设备(如带物联网温控的热泵机组)可使有效成分保留率提升15%-30%,同时降低能耗成本40%以上。